剛熱了沒幾天,乏力的人群明顯增多了?;蛞驖駳饫ⅲ蛞蚴顭岷臍鈧?,亦或是這個節氣該有的反應。
(資料圖片)
暑夏陽氣足,絕對是一年之中上乘的“排病”節氣,但不代表都能用得上。過猶不及,有的悶著發汗,結果中暑的。還有的亂用扶陽滋補,結果一身的火毒,到了秋降冬藏的時候又成了“伏氣”發病。
原本的問題得不到很好的認識,沒有解決,暑天也一樣可以成為致病因素。天地自有一套運行規律,還分主氣和客氣。這個季節該有的氣候為主,反之為客。客氣本就是致病得那個邪氣,多為非時只氣。常人不感,那是因為常人陰陽平衡,氣化水路系統順暢。病體之人常感知,是因為同氣相求,必然波及影響。這就是為啥有人一年四季好好地,有的人即便到了暑夏照舊各種問題。
暑熱本身就是耗氣的,這種消耗一定是因人而異。有的人就感受不到,有的則非常明顯,本來還能運動,也不覺氣短,突然就開始氣短了。春生夏長秋收冬藏,暑為長夏,過些日子進入伏天,雨水多,悶熱的時候更明顯。但這種屬于能量壅滯,蓄積之力,所以排濕解決的效果比單純的補氣更好。而出汗多,氣隨津脫的一類乏力,疲倦,還是需要補氣養陰津的,有個清暑益氣湯非常適合氣陰兩虛的病機。
夏熱暑濕,這是基本的氣候變化。但也要看當年的具體情況。熱+雨水,會產生悶熱的反應。而當年熱的程度決定了濕熱居多,還是寒濕居多。而對應的就是我們脾的影響。長夏通脾,而脾主肌肉,所以濕氣困乏肌肉,人不就容易納呆、乏力、渾身沉重嗎。
什么是伏氣,就是去年,甚至是往年,之前若干年,一次不經意的原因,導致身體內蟄伏了邪氣,到了某個時間段發作。而伏病,就是往年有的病,留了病根,到了某個時間段發病的過程。
一年之中,排病最好的時候就是夏季。一定分清楚是排病,還是被濕氣和熱所傷引起的反應這很重要。前者會比較舒服,后者會越發不適。
還得分清楚陽暑和陰暑。
如果一個夏天都不明白陰暑用藿香正氣,陽暑用清暑益氣,那么這個夏天就白過了。尤其濫用藿香正氣,伐傷正氣,耗散津液,到了秋冬就容易伏氣發病了。
暑夏考驗的是中氣的運化能力,運化強者,能吃能喝,不拉肚子,不嘔吐,沒有任何腸胃問題。反之,飲食自倍腸胃乃傷,或者稍有不潔凈的食物,就必然引起上吐下瀉的夏季胃腸炎。如此,就無法得到一年中最醇厚的陽氣補養了。
夏季扶陽,是順應了天人合一。但此仍然為養生的層面,是否適合你,還要另做分析。而不是聽到些什么就轟隆隆的趕上去了。都得具體問題具體分析。概念性的可能是符合了你的認知,但不一定適合你現在臟腑的運轉規律。
前些年流行做督灸,時間很久,有個患者就診就是因為督灸傷到了。此灸大熱,他本身也是熱性體質。但聽說督灸可以更好地排寒,結果做了幾次之后,發作皮膚問題,口腔潰瘍等火熱癥狀。也絕非僅此一例,否則,就沒有參考意義了。遇到此類患者,對艾灸猶如“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繩”,后來我講明了發病原因,解決方法,心中便釋懷了。所以,養生很好,但一定要分清體質,不能一味的就是好,也說不出個所以然來。也不管體質啥樣的。這樣我們臨床大夫都得替他們擦屁股了。
實際上,中醫還有個認識,就是“用熱遠熱”,這就是具體到人了。有的人體質偏熱的,在夏季用藥,還是少用熱藥。而寒性體質的人想要調好虛寒體質,務必利用好短暫的暑夏。今年整體氣候是偏寒的,偏濕的,而情緒又是容易躁動的,紊亂的。這種環境的偏差,跟人體精氣神的反應,必然對一個人產生很長時間的影響。
我們說“冬病夏治”。這個“冬病”不只是冬天發作的病,特指慢性病,虛寒病。此類疾病機能多衰退,所以利用好一年之中陽氣最足的時節。記得前些年看診的腫瘤患者,晚期如能挺過長夏,基本這一年就好了。而很多人過不了年,就是因為極寒,極熱對人體是有影響的。
像內分泌疾病、呼吸道疾病、一些慢性疾病,在夏季的調治,我們有的連續三年入夏調治,伏天鞏固,很多慢性問題。比如哮喘,肺氣腫等都能有很好的改觀,有的近些年我隨訪都未在發作。
我們講理法,是弄清楚這些道理,而后再去具體到治法用藥中。還記得有個關于近代史的講法。清末民國換了武器,換了制度照舊沒有站起來。而新中國是換了腦袋,腦袋里的意識,這才是站起來的根基。我們對中醫的認識一樣是這樣的,如果每天找方子,可能永遠認識不到病機是怎么一回事。這跟嬴政差方士尋仙丹有什么區別呢?不就是自欺欺人嗎。搞懂一件事,非常重要。
暑夏皮膚問題增多,是因為陽氣從升發到壅滯外出的一個過程。積聚于皮膚上,諸痛瘡瘍皆屬于心,這樣心經夏熱沒解決的問題,纏綿到了脾主肌肉的暑夏。如此皮膚病自然增多。還有流鼻血的問題,也是比較常見。對于癥狀的把控往往凸顯兩個極端,一個是遇到點事就以為如何如何了。實際上,放到西醫那,人家連看都不看一眼。另一個是毫不在乎的就認為沒事了。實際上,病機分析如同農民耕地,一分耕耘一分收獲,是一個勞作的過程。我們身體就是那片獨一無二的耕地,我們要客觀的認識它,耕種它,使得它越來越好。這才是我們生病不怕病,能夠康復,能夠長壽的秘訣。
曾經有個患者,胃癌術后,實際上比較穩定了,然而家人無知,正值暑夏給他亂吃各種滋補品,結果,秋降之時嗚呼了。實在是很可惜的一件事情。如果知道點這個天人合一的規律,就能避免這個事情了。就本能的認為術后了,得補補營養。殊不知成了最大的復發因素。
一年四季在于規律,而規律就是順其自然。先明白這個道理,認識到。就跟幼兒園的小朋友一樣,去到小學,如果沒有老師教導,本能的就認為小學跟幼兒園一樣。實際上不是這樣,每個階段都有不同的事情,規律,規則。不能想當然的認為,尤其不能過度情緒化的認為。
暑天一定要休息好,天長了,午休可以安排了。30分鐘的午休,可以提升陽氣的彈性,下午長時間的工作也不會很疲勞,尤其夜間本身睡覺到11點了,也能休息的過來的。暑夏心火容易旺,腎水相對不足,形成心腎不交的局面。再加上脾土濕阻,這個上下隔拒就容易產生。長期不就是上熱下寒的體質了。所以,夏季飲食還是強調清淡,肉類適量,不要過冷過熱過激飲食。每日早晨和上午適當練練拳,散步都可以,讓身體的氣血流通起來。正午陽氣隆盛,應該規避一下。這些都是需要我們及時作出調整的。沒有說如何就是一定萬無一失的。
夏季納暑乘涼,水果當地的該怎么吃就怎么吃,對于常人而言沒有限制。但從醫案中我們有過太多貪涼致病的案例,尤其很多患者是我文章的讀者,這部分朋友的體質就比較差一些,我是針對性告訴這些朋友一定要控制著。
我原本想著寫寫具體忌口的食物有哪些。但思考了好幾天,一直沒有寫,因為面對臨床的復雜性,落筆真的感覺很難,難在平時看診的“病種多,體質不同,忌口是完全不一樣的”,為此我還是看診后特別“因人,因病而異”另行囑咐。從養生的角度上,盡量的突出一些我們臨床中已經發現的病態致病因素。比如粥類,并非不讓喝,是看診中很多人認為喝粥好,反而停了之后,脾胃運化得以繼續,自述更舒服了。我們誰都不用著急下什么結論,可能你想到的,我們都遇到過,大夫想讓每個患者變得更好,對一些養生的觀點究竟是怎么回事的看法,我先表示尊重,但作為臨床大夫,治愈才是更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