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6月,江北新材料產業園內的省控小型站數據終于從“三位數”降到“個位數”,排名實現了從逆序第一到逆序第18的“逆風翻盤”。實現逆轉的背后,是南京市堅持穩扎穩打開展工業園區限值限量管理工作。
“工業園區是治污攻堅的主戰場、主陣地,工業園區環境治理水平決定了南京綠色發展的底色。”南京市生態環境局審批處相關負責人表示,工業園區限值限量管理正是南京推動工業園區綠色發展、低碳發展、高質量發展的重要舉措、系統工程。所謂“限值”,是根據區域生態環境質量狀況,制定園區環境質量目標,明確主要污染物排放濃度值;所謂“限量”,就是根據園區環境質量考核目標和實際排放情況,確認園區主要污染物允許排放總量。
早在2021年7月,江蘇省攻堅辦印發了《江蘇省工業園區(集中區)污染物排放限值限量管理工作方案(試行)》(蘇污防攻堅指辦〔2021〕56號)。為積極響應省生態環境廳有關工作部署要求,南京市生態環境局扎實推進全市11個園區限值限量相關工作。
【資料圖】
摸清底數,下好“先手棋”
如何高效地、快速地“邁出步伐”,下好“先手棋”?南京市生態環境局選擇從建立工作專班,編制實施方案入手。“專班就像是‘調研組’,摸清園區環境質量和排放狀況底數;方案就像是‘教案’,限值限量工作就要做到因材施教。”市生態環境局審批處相關負責人介紹,當然監測數據的精準來源也同樣重要。
為實現限值限量管理精準溯源,11個園區按照部署先后分別建成了一批大氣、水環境監測站點;園區內企業按照要求安裝了在線監控設施,二者均實現“應聯盡聯”智慧化管理,加密了園區環境質量及排放情況的監測監控范圍,加大了監測監控強度,園區監測監控網絡初步形成。“強有力的數據質控審核,不僅提供了科學有效的數據支撐,也為實現污染物排放濃度值、污染物排放總量‘雙控’打下堅實基礎。”監測執法處相關負責人說道。
“建立監測站點也讓我們園區吃到了‘紅利’。”江北新材料產業園負責人說道:“以往園區監測點并不能做到全覆蓋,哪里超標找源頭都需要花費很長時間。經過近年來限值限量管理工作的開展,園區所在區域的PM2.5、PM10、優良天數比例等指標持續向好,園區周邊及排口河道水環境指標也全部達標。隨著區域環境質量的明顯改善,針對園區的信訪投訴量也顯著降低,異味擾民問題也得到有效緩解,真正達到了助企紓困的目的。”
切實推進,打好“主動仗”
為讓限值限量工作做得更扎實,南京市生態環境局緊盯重點環節,打好限值限量“主動仗”。在市監測監控中心的一塊電腦屏幕上,污染源在線監測監控系統正在運行中。“我們這個系統對聯網的所有企業進行在線監控,一旦發現企業超標排放或其他異常狀態,監控中心會根據預警第一時間聯系并督促企業處置相關問題。”市監測監控中心相關負責人說道。
除此之外,南京市生態環境局對園區內排污許可重點管理和簡化管理企業的污染物排放總量進行全口徑核算。根據考核辦法,目前11個園區內的376家企業已納入本次核算的范圍。針對各園區實際排放量的測算結果,邀請專家對園區提供的實際排放量進行了論證和審核,確保測算結果規范準確。
綜合處相關負責人介紹,“南京市生態環境局還積極推動限值限量工業園區排污總量指標改革,指導幫扶園區開展排污總量指標管理和儲備。通過建立市、區、園區三級總量指標儲備庫,形成先備后用、分級儲備、整體統籌、區域協調的排污總量指標管理制度”。
今年上半年,南京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某醫藥企業提出新建項目排污總量指標存在缺口,市生態環境局第一時間牽頭會江北新區相關單位組織召開專題座談會,全力幫扶企業解決難題,最終通過企業自主減排、政府投放和市場配置多種途徑保障了企業獲取環評審批所需的水、氣排污總量指標。
立足實際,用好“連環招”
“為讓限值限量管理工作更精準,南京市生態環境局立足園區現狀和實際,科學推進各項任務,”南京市生態環境局審批處相關負責人總結道,“保證限值限量管理工作開展的科學性和合理性,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
合理確定納入限值限量管理的園區。根據前期試行工作方案,全市原15個省級以上工業園區納入限值限量管理,鑒于全市實際情況,經報請省生態環境廳同意,最終納入限值限量管理的園區共11個。其中,原江蘇南京生態科技島經濟開發區、南京白下高新技術產業園區、江蘇省南京徐莊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因現狀及規劃無工業用地或少量工業用地,暫不開展;江蘇省高淳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與江蘇高淳經濟開發區合并開展。
合理明確園區監測監控站點建設任務。在前期對11個園區開展了多次監測監控站點選址論證時,考慮到雨花經濟開發區、六合經濟開發區、白馬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3個園區VOCs排放企業及排放量較少的實際情況,及時向省生態環境廳申請暫時緩建VOCs自動站,這也是南京立足園區實際作出的部署。
合理確定2023年園區環境質量目標。2023年全市11個園區水環境質量目標主要依托園區下游國省考斷面水質考核目標確定,未設置國省考斷面的,參考水功能區水質目標。在目標的設定中,充分征集各派出局、園區意見,最終遵循實際,將河道總氮指標不納入考核,力求目標制定科學合理。
生態環境治理工作步履不停,限值限量管理工作還在繼續。下一步,南京市將持續推進省級以上工業園區限值限量管理“測、定、用”工作走深、走實并探索區、鄉鎮工業園區優化整合提升工作,建立完善約束激勵機制,實施環境質量和污染排放“雙管控”,推動工業園區“雙擴”“雙優”,實現綠色低碳高質量發展。
通訊員 查冰凌 關欣悅 郭丹丹 揚子晚報網/紫牛新聞記者 劉瀏
校對 陶善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