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日本核污染水悍然排海,安全問題引發爭議,也將與日本美食深度綁定的日料店置于漩渦中。“客人少了”“已經換掉日本食材”“準備關門轉型”……當前,國內日料店正陷入一場“地震”。(8月26日中國新聞網)
受日本核污染水排海的影響,“日料還能吃嗎?”的話題也引發熱議。“‘本店所有食材均為國產’應該成為日后日料店最大的賣點”“以后國內的天價日料店,沒有了日本空運的原材料,還怎么賣天價”……據媒體報道,8月24日下午,新浪微博發起“你還會去日料店嗎?”的投票,截至25日14時,共計52.4萬人投票。其中,28.2萬人表示“再也不會去”,占總人數的54%;僅4.7萬人表示“會,國內的應該安全”,占總人數的9%.
中國海關總署發布公告,自8月24日起全面暫停進口原產地為日本的水產品。隨即全國各地多家日料店在社交平臺上作出聲明,嚴格遵循國家制度,停止進口日本水產。有的態度堅決,表示調整食材產地,把所有日本水產列入禁止名單;有的發布“澄清公告”自證清白,表示店內原材料均來自除日本以外的國家;還有的“求生欲”滿滿,宣布店內從未使用過日本水產。不過,對于“還在用日本進口水產嗎”這個問題,也有日料店沉默不語。
與此同時,目前已有多地餐飲行業協會公開發布倡議,宣布抵制、停用來自日本的海鮮產品。比如,河南鄭州市餐飲與飯店行業協會、湖北武漢市餐飲業協會、湖南株洲市餐飲行業協會、浙江寧波市甬邦餐飲聯合會、江蘇無錫飯店餐飲業商會、江西贛州市烹飪餐飲飯店行業協會、河南南陽市文化旅游協會等相繼發布倡議,呼吁各飯店餐飲企業、會員單位自覺抵制,不采購、不使用、不流通來自日本方面的所有海鮮產品,確保采購食材的安全。
日式料理作為一種高品質餐飲文化,近年來逐漸被國人接受和喜愛。智研咨詢公布的數據顯示,2022年中國日本料理行業門店數量約為7.89萬家,同比增長7.93%,相比2019年之前更是增加了近5000家門店。以福州為例,據大眾點評統計,目前福州有幾百家日本料理店,已成為排名第六的菜系。之前,福州很多日料店宣稱是“日本直供”,尤其是人均價格1000元以上的高端日料店,有不少宣傳其水產品“都是當天從日本空運過來的”。
不過,隨著日本核污染水排海引發的市場和政策變化,以及一些日料愛好者聞“污”色變,所謂“日本直供”“當天空運”一些概念不復存在。盡管大多日料店本身不使用日本海產,或已轉向其他產品,但日式料理遭遇的沖擊遠沒有結束。正如媒體報道,相比于食材上的割席,日料店更難甩掉的是其身上的“日本標簽”。那么,國內日料店該何去何從?
筆者認為,對于從事日料店的商家來說,堅定信心、順應時勢是必要之舉。所謂“堅定信心”,就是應當認識到,國人喜愛日料是認可其制作方式,并非一定要日本食材。我國部分水產品不僅產量大、質量好,價格還實惠,在擁有一定客源的語境下,國產海鮮同樣能做出高品質的日料。所謂“順應時勢”,就是要加強自律,自覺遵守國家相關規定,堅決停止采購、使用來自日本的水產品,積極調整食材獲取渠道,始終守住食品安全底線;同時,要推進日料店經營轉型,致力打造“國潮風”,以更加親民的價格,贏得消費者的信任。
當然,對日料愛好者來說,也沒有必要聞“污”色變,對日式料理避而遠之。正如專家表示,我國多年來一直對日本進口的水產品核輻射風險把關、評估嚴格。如果日本進口的水產品或者我國周邊海域的水產品受到了污染,會很快檢測出來的,對此不必過多擔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