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原理:在有機化合物分子中有形成單鍵的σ電子、有形成雙鍵的π電子、有未成鍵的孤對n電子。
2、當分子吸收一定能量的輻射能時,這些電子就會躍遷到較高的能級,此時電子所占的軌道稱為反鍵軌道,而這種電子躍遷同內部的結構有密切的關系。
3、在紫外吸收光譜中,電子的躍遷有σ→σ*、n→σ*、π→π*和n→π*四種類型,各種躍遷類型所需要的能量依下列次序減小: σ→σ*>n→σ*>π→π*>n→π*由于一般紫外可見分光光度計只能提供190~850nm范圍的單色光,因此,我們只能測量n→σ*的躍遷,n→π*躍遷和部分π→π*躍遷的吸收,而對只能產生200nm以下吸收的σ→σ*的躍遷則無法測量。
(資料圖片)
4、擴展資料:在數值上等于1mol/L的吸光物質在1cm光程中的吸光度,ε= A/CL,與入射光波長、溶液的性質及溫度有關。
5、(1)吸光物質在特定波長和溶劑中的一個特征常數,定性的主要依據。
6、(2)值愈大,方法的靈敏度愈高。
7、物質的紫外吸收光譜基本上是其分子中生色團及助色團的特征,而不是整個分子的特征。
8、如果物質組成的變化不影響生色團和助色團,就不會顯著地影響其吸收光譜,如甲苯和乙苯具有相同的紫外吸收光譜。
9、另外,外界因素如溶劑的改變也會影響吸收光譜,在極性溶劑中某些化合物吸收光譜的精細結構會消失,成為一個寬帶。
10、所以,只根據紫外光譜是不能完全確定物質的分子結構,還必須與紅外吸收光譜、核磁共振波譜、質譜以及其他化學、物理方法共同配合才能得出可靠的結論。
11、吸收與色散是相互依賴的,這是一種普遍的物理規律。
12、有吸收就有色散,遠離共振的低頻區,吸收弱,則是正常色散;在共振區,有強烈吸收,表現為反常色散。
13、經典電子論解釋了色散與吸收的規律,定性地與實驗結果一致。
14、但是,定量的關系應當建立在量子論的基礎之上。
15、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紫外可見吸收光譜。
本文到此分享完畢,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