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秋后的江漢平原,秧苗青青,水歡魚躍。田野深處,四處可見漁民撐著小船穿行在翠綠的網箱間,給塘里的“鱔寶寶”投喂“營養餐”,期待一年的好收成。
近三十年、三代人接力奮斗。一條黃鱔,在仙桃“風生水起”,游出一個50億的富民產業。
從養殖野生苗,到全人工工廠化繁育;從建市場、暢物流、賣全國到執黃鱔市場價格“牛耳”;從單一賣活鮮到深加工……
(資料圖片)
精養一條鱔,一代接著一代干。以陳江啟、陳振華、陳奧祖孫三代為代表的仙桃鱔農,把個體夢想融入時代大潮,艱苦創業、守正創新,共同締造出產業致富的幸福生活。
“鱔一代”敢闖敢干
田壟上“拱”出富民產業
“這幾天忽晴忽雨,要格外注意。” 退休多年,76歲的陳江啟依然保持著每天到魚塘邊走走看看的習慣,眼下正值黃鱔養殖關鍵期,他更加“操心”。
這顆牽掛黃鱔的心,萌動于1998年。
彼時的先鋒村并不是“先鋒”,村集體負債28萬元,農民負擔重,是鎮里的后進村。時任村黨支部書記的陳江啟一心思考發展出路:“村里除了種糧食,還能干點啥?”
一天,他偶然看到洪湖有個村養鱔致富的經驗報道,便四處打聽,帶領黨員干部去考察。陳江啟看到當地大部分農戶都在養鱔魚,有的養了五六年,已形成規模。他心中一陣激動。“人家能堅持這么多年,說明養鱔有搞頭!”
然而,習慣了糧棉種植的村民,難以接受養鱔,一來沒本錢,二來怕擔風險,邁不開步子。看到大家都在犯嘀咕,陳江啟率先吃“螃蟹”,當年在自家稻田挖了5口鱔魚池。
為了更好地推廣,陳江啟制定了獎懲措施,激勵村干部、黨員帶頭。“只要插一口網,村里就獎50元,不動工的就倒扣錢。”
養鱔第一年,有幾戶賺錢,有的保了個本,有的虧了錢。他們把網子一卷:“不搞了”。陳江啟心有不甘。
村民的思想轉不過彎來,這可怎么辦?春節期間,一支皮影隊在先鋒村開鑼,恰巧有位藝人是洪湖秦口村的,家里養鱔三年,每年都穩賺15000多元。陳江啟得知這個情況后,忙將其請來座談,村民總算對養鱔稍有信心。
為鞏固“思想工作”成果,陳江啟匆匆趕到洪湖,請這名藝人的丈夫王澤龍擔任先鋒村養鱔技術顧問。為了學到真招,陳江啟又選派村小老師彭長彬到華中農學院水產系進修三個月,專習養鱔技術。彭長彬回村后定期舉辦技術講座,和王澤龍一同指導村民們養鱔。這一年,絕大部分村民都賺到了錢,戶平純收入3000元。
一時間“家家養鱔、戶戶賺錢”在先鋒村蔚然成風,先鋒村也一躍成為全國“網箱養鱔第一村”,陳江啟被評為“全國勞動模范”。
有了產業規模,黃鱔往哪里銷?得把市場引進村!早在2000年,陳江啟將村部舊禮堂改造成為一個小型黃鱔交易市場,讓村民在家門口就地交易。三年后,村里又投資擴建黃鱔交易市場,并把營銷窗口設到武漢、上海等地。
如今,先鋒村黃鱔貿易市場是全國最大的黃鱔原產地交易市場,由國家發改委編制的中價·仙桃黃鱔價格指數(EPI)從這里發布。最高峰時,每天有超過40萬斤黃鱔從這里發往全國,年交易額達6億元,為村集體增收300多萬元。
“第一村”自此拉開了張溝鎮、仙桃市乃至湖北省養鱔產業快速發展的序幕,創下了全國養鱔看湖北、湖北養鱔看張溝、張溝養鱔看先鋒的美譽,為仙桃摘下“中國黃鱔之都”的桂冠。
目前,全市黃鱔養殖面積達到10萬畝、200萬口網箱,綜合產值過50億元。
“鱔二代”突圍求變
攻克繁育“卡脖子”難關
隨著人工養殖的興起,周邊縣市以及湖南、安徽等地也開始養殖黃鱔。先鋒村的養殖戶們漸漸發現,野生鱔苗越來越少,價格也“水漲船高”。
“野生苗子少、價格波動大、成活率不穩定,成本一步步增高,長此以往路就會越走越窄。”產業發展的瓶頸擺在面前,養鱔多年的陳振華接過父親陳江啟的“接力棒”。
2009年,陳振華和鄉親們探索出“兩年段養鱔”模式,采取當年進苗、來年秋季出售,避開當年苗種短缺、成魚出售高峰期,降低風險,提高了效益。
“6月份集中投苗,如果天氣忽冷忽熱,死亡率最高達到90%以上。”為降低成本,他們摸索出溫室流水囤苗技術。就是錯峰進苗,將幼苗寄養在“溫室”內,待鱔苗“身強體壯”后,再選擇好天氣投放,大大提高了存活率。
為了解決苗種短缺這一“卡脖子”問題,一些合作社相繼探索發展各類育苗技術,取得了一定成效。當時的黃鱔繁育技術以有土仿生態繁育模式和溫室流水培苗為主,產量有限,幼苗存活率不很理想。
人工能繁育很多魚苗,能不能繁育鱔苗?可黃鱔是典型的由雌性轉雄性逆轉魚類,多年來依賴自然繁殖。“繁育關突破不了,產業的喉嚨永遠被掐著,很難暢快呼吸。”陳振華憋著一股勁,與長江水產研究所李忠博士“聯姻”,成立忠善黃鱔苗種繁育專業合作社,探索人工繁育技術。
他們選擇本地品種“大黃斑”作為培育親本,獲得品質優良的卵,再利用成熟雄鱔精子采取人工授精,進行流水孵化。同時運用技術干預,有效提高產卵率。
“‘父母親’都是土生土長,后代也不會水土不服。”陳振華介紹,這樣孵化出來的鱔苗“生在仙桃,長在仙桃”,更能適應本地的水質、氣候等,成活率更高。
成活率怎樣,網箱內長不長得好,能不能適應規模養殖?2018年底,第一批50萬尾人工繁育的鱔苗經歷了越冬、抗病等關口。繁育、投苗、養殖、起網……陳振華圍繞黃鱔的“一生”,全周期試驗。
2019年6月,黃鱔全人工規模化繁育成功,并成功示范應用,還通過了中科院專家組驗收。“成活率不低于80%,我們場可達到90%以上!”底氣十足的陳振華,開始將鱔苗推向市場。
“以前是全國買苗,未來要向全國供苗。”陳振華建立工廠化繁育車間,擴大規模,準備大干一場。這項人工規模化繁育技術也在全市各地推廣,并形成一定繁育規模,有效緩解了苗種不足問題。
“鱔三代”創新創優
鏈上發力躍升新能級
一座座黃鱔苗種工廠化繁育車間搭建起來了,陳振華卻病倒了。身在病房,他仍惦記著自己未完成的大事——讓張溝鱔苗游遍全國,把仙桃黃鱔品牌擦得更亮,以黃鱔產業高質量發展促進鄉村振興。
“鄉親們的致富夢,不能在我這一代斷了。”2021年春天,從事IT工作的陳奧從武漢返鄉,踏上田埂,成為“鱔三代”。
初夏時節,守在工廠里,看著一尾尾針尖大小的鱔苗,從金燦燦的卵里鉆出來,歡快地游水,他激動不已。
站在爺爺、父親的肩膀上,陳奧守正創新,奮力跑好自己“這一棒”。 他以更寬廣的視野打量,加速完善黃鱔銷售電商體系;以更精細的管理經營,積極優化產銷全流程;以更長遠的謀劃布局,認真推行綠色繁養……
小小黃鱔,通過一代又一代人的拼搏創新,開拓了鄉村振興的“仙桃路徑”。市委、市政府把黃鱔產業當作農業第一產業重點支持,升級打造30公里產業示范帶,加速全產業鏈延鏈、補鏈、強鏈。在產業發展的接力賽道上,跟陳奧一樣,越來越多的“鱔三代”們站了出來、奔跑起來。
楊克勤,湖北允泰坊食品有限公司總經理,將黃鱔資源“吃干榨凈”,賣出新花樣。
允泰坊是仙桃本土品牌,以淡水魚的冷鮮研發、生產、銷售為主攻方向,在業界有較高知名度。眼看仙桃黃鱔產銷量連年攀升,市場潛力不斷凸顯,楊克勤萌生了一個念頭:何不走黃鱔深加工的新路?在全國首創黃鱔冷鮮產品、即食美味,讓仙桃黃鱔“游”得更遠,市場更寬。
“黃鱔肉做成各種美味,黃鱔骨研制成保健品,黃鱔粘液可加工成高檔美容護膚品……黃鱔渾身都是寶。”在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允泰坊投資建設黃鱔深加工生產線,試水黃鱔冷鮮調理產品、熟食系列產品研發。
經過反復實驗調味,允泰坊冷鮮調理類鱔魚絲、鱔魚橋、火鍋鱔魚片等品類“定型打版”,進入試生產環節。研發團隊趁熱打鐵,進一步研制出鱔魚煲仔飯、粉蒸鱔魚、鱔魚粉絲、藤椒鱔魚片、燒烤鱔魚片等多種即食美味。
“這一批發往生鮮超市,那一批被四川火鍋連鎖店訂了。”在公司車間,一盒盒火鍋鱔片、黃鱔預制菜生產下線就打包發走。今年,他們已經簽下4000多萬元的訂單,出口市場也有了新突破。
稻鱔共作、稻鱔菇輪作等一批綜合高效種養模式推廣,顧大嫂開發仙桃鱔魚粉產品,引導企業進軍黃鱔醫用、保健領域……新一代的“鱔農”們,在養好鱔的基礎上,向更廣闊的天地邁進,不斷延伸產業鏈條,放大產業質效。
從“體量優勢”向“質量優勢”轉變。在仙桃,一個集苗種繁育、生態養殖、交易物流、飼料加工、產品開發、文化旅游于一體的百億級產業鏈徐徐展開。(仙桃日報全媒記者? 胡純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