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8日晚間,亞洲乳業龍頭伊利股份(600887.SH)發布2023年半年度報告。報告期內,公司實現營業收入約659.82億元,同比增長4.38%;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約63.05億元,同比增長2.81%。伊利在高基數基礎上仍然實現營收、凈利的雙增長,再次刷新了亞洲乳業的新紀錄。
(資料圖)
以經得起周期考驗的穩健態勢,伊利不僅在過去三年成為唯一一家在疫情影響下實現營收和凈利雙增長的綜合型乳企,而且在連續三十年的發展歷程中持續實現穩健增長,突顯了伊利作為乳業超級巨頭的強大生命力。
伊利股份的持續發展和引領力量不僅在財務數據中得以體現,更凝聚在其品牌的價值活力之中。在2023年的Brand Finance全球最具價值乳品品牌排行榜上,伊利品牌的價值同比增長17%,連續第四年保持了全球乳業的第一位置。無論是持續增長的經營業績,還是在品牌價值排行榜上的穩居榜首,都再次印證了伊利作為中國乳業第一品牌的地位。
液態奶主業持續發力,多品類協同驅動業績成長
伊利股份在多領域實現均衡的業務結構,持續釋放出強勁的優勢。液奶業務在公司戰略中發揮著穩定的“底盤”作用。報告期內,伊利液奶業務實現營業收入424.23億元,規模和市場份額穩居行業榜首。
其中,金典有機純牛奶系列產品零售量同比保持雙位數增長,通過有機業務引領產品品質升級。同時,基礎常溫白奶的下沉策略持續推進至縣鄉級市場,不斷提高市場滲透率。酸奶市場的領軍品牌安慕希,不斷贏得消費者的青睞,市場份額已擴大至65.9%。
近年來,奶粉和冷飲業務迅猛崛起,成為伊利業績增長的新引擎,推動增長的飛輪快速轉動。伊利股份在奶粉領域秉持“人無我有、人有我優”的戰略布局,成為業績增長的第二曲線,也成為伊利未來布局的重要戰略支點。
報告期內,奶粉及奶制品業務實現營業收入135.21億元,同比增長12.01%。在各個細分領域中,奶粉業務增速持續領跑,其中成人奶粉業務穩坐市場首位,嬰幼兒配方奶粉業務增速繼續領跑,兒童奶粉則保持市場份額和增速雙一的領先地位。
冷飲業務則是伊利股份的又一閃亮點。連續29年穩居全國第一的冷飲業務正迎來自身的二次飛躍,展現出持續攀升的活力。報告期內,冷飲業務營業收入增長25.54%,達到91.58億元,增速遙遙領先行業平均水平,規模、市場份額均位列細分市場第一。
新品研發積蓄成長動能,全鏈數智化塑造乳業未來
伊利股份以創新研發為引擎,持續賦能其高質量發展。通過全面創新和不斷提升技術水平,公司不僅在產品領域保持領先地位,更在全產業鏈數智化轉型方面展現出強大的能力。
新品創新一直是伊利的核心驅動力,報告期內,其新品占比持續提升至15%,體現了其對市場變化的敏銳洞察和創新能力。每一款成功的產品都是市場趨勢與技術創新的結晶,代表著伊利對消費者需求的深刻理解。
特別是超級明星產品安慕希的成功,其不斷推陳出新的產品線以及前瞻性技術創新,為品牌帶來了快速的增長。其中安慕希零蔗糖系列新品“上市52天銷售額即突破2億”,原產地直采系列新品雙位數增長。近日,安慕希打破強技術壁壘,發布全球首款常溫活性益生菌酸奶,有望成為未來新的增長爆點。
面對激烈的市場競爭,伊利的冷飲產品以技術創新為核心,不斷進行更新換代,優化產品結構,使新品業務收入占比超過20%。在上半年,僅7款新品就為公司貢獻了近10億元的收入,其中甄稀茉莉流心銷售額突破2億元。中國冰品領域的第一品牌巧樂茲保持了雙位數的高增長,銷售額突破了41億元,市場滲透力和市場份額均位居行業首位。
建立在獨有兒童專屬核心配方之上,伊利不斷擴大兒童乳品的領先地位,讓QQ星產品更具競爭力和議價能力。報告期內,QQ星兒童奶粉持續保持份額和增速雙第一。在嬰幼兒奶粉領域,伊利在奶源、工藝和技術等方面不斷升級,通過持續改進產品配方,進一步夯實了嬰幼兒配方奶粉的品牌優勢,市場零售額份額提升至13.6%。
伊利還緊隨成人健康營養的潮流,以“營養+功能”為創新核心,推出“輕慕”紅參煥活配方奶粉,取得了超預期的市場熱度。在成人奶粉領域,伊利的市場份額提升至23.8%,穩居市場第一,展現出品牌的強大吸引力和市場競爭力。
伊利股份表示,未來將持續錨定在血糖、血脂、骨骼健康、免疫力、睡眠、消化以及美容等等消費人群需求特別顯著的這些賽道上,引領功能性產品的創新,持續擴大領先優勢。在乳鐵蛋白、中國專利益生菌、控糖等核心技術實現了多方面的突破后,伊利正全力沖刺“大健康”領域的黃金賽道,預計將迎來更高質量的增長空間。
然而,創新不僅僅停留在產品層面。伊利積極推進全產業鏈數智化轉型,從上游到下游,從供應鏈到消費者運營,通過數字化的方式提升效率、降低成本。智慧牧場和智能工廠的建設,使伊利能夠更好地管理和運營其業務。此外,伊利通過數據分析和洞察系統,更準確地把握市場需求,實現與消費者的深度互動。
推動全產業鏈數智化轉型以來,伊利端到端的產品創新周期縮短了20%,間接采購效率提升了40%,采購成本對比市場下降了10%,整體采購成本對比行業市場一直保持5%到7%左右的優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