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財網訊】-從許多方面來看,太陽能行業從未像現在這樣好過,因為減緩全球變暖的競賽將太陽能電池板的需求推至創紀錄高位。
(相關資料圖)
試著把這句話告訴全球最大太陽能設備制造商的投資者。
但股價暴跌,原因是價格下跌壓縮了利潤率,工廠擴張加劇了對產能過剩的擔憂,同時投資者被吸引到人工智能等新領域。自8月份以來,總部位于中國的四大太陽能電池板生產商的總市值下降了40%以上。
咨詢公司Trivium China的分析師柯西莫·萊斯(Cosimo Ries)表示:“這是一個應該表現出色的行業,但相反,越來越多的公司越來越掙扎。”
在此之前,全球最大的太陽能設備制造商隆基綠能經歷了驚人的上漲,從2020年初到2021年底,其股價上漲了五倍以上。
由于政府的氣候目標和對能源安全的擔憂,太陽能電池板的需求激增,而供應鏈的改善加快了安裝速度。BloombergNEF上個月表示,到2030年,全球總發電量有望達到5300千兆瓦,這大約是實現全球凈零排放目標的情況下所需的太陽能容量。
但這不足以保持太陽能公司的發展勢頭。隆基綠能較2022年7月底下跌53%。同期天合光能股價下跌48%,晶澳科技和晶科能源股價至少下跌22%。
事情從去年下半年開始出現轉折。新工廠投產是為了消除多晶硅生產中的瓶頸,多晶硅是制造太陽能電池板的關鍵材料,這引發了整個供應鏈的價格下跌。花旗集團(Citigroup Inc .)最近將隆基綠能的評級下調為“賣出”,原因是擔心由于供應增長快于需求,其利潤率可能會下降。
大和資本市場(Daiwa Capital Markets)分析師丹尼斯·葉(Dennis Ip)表示,資金流動也產生了影響,投資者希望將一些資金從清潔能源領域轉移到人工智能等領域。
制造商們正在提升他們在整個價值鏈中生產太陽能設備的能力。根據BNEF的數據,目前有足夠的工廠每年生產657千兆瓦的太陽能電池組件,另有336千兆瓦宣布或正在建設中。今年的總裝機容量預計將達到344千兆瓦。
隆基綠能最近敲響了產能過剩的警鐘,稱如果目前產能的大舉擴張持續下去,中國一半以上的太陽能制造商可能會在未來兩到三年內被迫出局。
Trivium的萊斯說:“這個行業不可能跟上這種產能擴張的速度。一些我們可能無法預見的事件可能會改變整個局面,引發新一輪整合。”
并非所有的太陽能制造商都萎靡不振。總部位于美國的第一太陽能公司(First Solar Inc .)的產量遠低于其中國競爭對手,但預計將受益于拜登政府的通貨膨脹削減法案,其股價在過去一年翻了一倍多。
但是這個行業以前也經歷過低迷時期。根據BNEF的數據,尚德電力控股有限公司和英利綠色能源控股有限公司分別是2010年和2012年世界上最大的太陽能電池板制造商。尚德后來申請破產,而英利不得不進入司法重組。
文章來源友財網由整理發布,轉載請注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