榆林市橫山區城關街道的馬家梁村,是橫山的養羊大村。
站在馬家梁村的羊文化廣場上,空氣中浮動特殊的淡淡草木芬芳,令人陶然。當地村民說,那是地椒散發出來的味道。據了解,榆林市橫山區當地飼養的白絨山羊,正是常年以地椒葉等為食。
2023年5月,橫山羊肉入選中國-中亞峰會歡迎宴會,正式登上國際舞臺。榆林的羊產業,讓人感覺頗有名堂。
(資料圖)
剛剛近距離觀察過榆陽區的湖羊養殖,“鄉村振興的榆林實踐——2023全國農民報社長總編調研采訪活動”6月28日又來到橫山區,走近陜北白絨山羊。
“橫山是陜北白絨山羊的誕生地。”橫山區羊產業發展服務中心主任王瑞環告訴農村大眾記者,羊產業是該區的首位富民產業,養殖戶人均純收入的七成以上來自于此。
據王瑞環介紹,橫山羊產業發展分為四個階段:1979年之前為傳統養殖階段;1979年-2003年為新品種選育階段,“陜北白絨山羊”新品種通過農業部認定,成為全國三大絨山羊品種之一;2003年-2020年為快速擴張階段,全區羊子數量從不足60萬只增長到260萬只;2021年以來進入全產業鏈高質量發展階段。
在馬家梁羊產業科技養殖示范園區,羊子的居住條件較為舒適。
截至2022年末,橫山區羊子飼養量達到280.2萬只,實現產值14.6億元。建成存欄200只以上的規模養殖場475家,萬只養羊示范村30個,10只以上的養羊大鎮6個,注冊相關商標8個。王瑞環特別是到,橫山羊肉是國家地理標志保護產品。
根據陜西師范大學食品工程與營養科學學院博士生導師陳錦屏教授總結,橫山羊肉有以下三大特征:不膻,揮發性脂肪酸含量低;不上火,維生素B2含量高;食用后不易發胖,脂肪熔點高。
當然,“羊絨”更勝羊肉。陜北白絨山羊具有單位產絨量高和絨質優良的特點,主其要產品山羊絨價值不菲。“有‘軟黃金’的美稱。”馬家梁村村民馬占應說這話時,表情中帶著幾分得意。
馬家梁村是橫山區遠近聞名的養羊大村,該區羊產業發展服務中心就設在這里。馬占應今年57歲,一直在外面干工程;他的婆姨在家養了八九十只羊子,一年純收入有十多萬元。他們所在馬家梁小組,50戶人家中得有40來戶養羊,多的能養到300只以上。
6月28日,馬家梁村村民馬占應(右一)、馬如華(右二)等人坐在羊文化廣場上聊天。
“整個馬家梁村有近1500人,出去打工的少,在家養羊的多。”馬占應說,目前全村養了兩萬多只羊。比他小兩歲的馬如華,養羊已有40多年。如今,馬如華與婆姨一起養著180多只羊。“一年純收入二十五六萬元。”馬如華笑道,“我再養十年羊子沒得問題!”
在馬如華眼中,馬占應是馬家梁羊子工程的“總設計師”。“咱干工程嘛!”馬占應有些不好意思地說:“就是出出規劃設計思路,不收費,為村里做點貢獻。”
在馬家梁村養殖戶馬增治的羊舍里,現存欄110多只羊子,年收入可達16萬元。
據了解,馬家梁村于2021年新建了科技養殖示范園,占地150畝;建成高標準羊舍48棟,設計存欄20000只。羊舍升級,供村民居住的別墅小洋樓也一批批建了起來。別墅區距離養殖示范區不遠,而別墅與別墅之間的路面都進行了硬化,往來十分方便。
據介紹,橫山區下一步將以羊產業全產業鏈高質量發展為切入點,延長產業鏈、完善供應鏈、提升價值鏈,全力創建國家級現代農業產業園。
橫山燉羊肉制作技藝非遺傳承人王國忠。
在馬家梁羊產業科技養殖示范園區,一面墻上這樣寫道:“當羊倌念羊經發羊財,生活喜氣洋洋”。其實,不光是養殖戶在念羊經、發羊財,王國忠也沾了橫山羊肉的光。
這位75歲的老人,是目前唯一一位榆林市市級橫山燉羊肉制作技藝非遺傳承人。“燉好一鍋羊肉大有學問,選材、調料、火候等都很重要。”王國忠介紹,在他幫助下,兩百多名年輕人也掌握了這門技藝,把橫山羊肉館開到了榆林市里、省城西安……
大眾報業·農村大眾記者 邊良